当前位置: 首页 / 演出信息
演出信息
演出动态|纪念斯美塔那诞辰200周年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
发布时间:2024-04-02

2024年3月15日19:30,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及国际交流与港澳台事务中心协办,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制作的2024国际音乐交流季(International Music Season 2024)——“纪念斯美塔那诞辰200周年专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精彩上演。

著名指挥家亚历山大·波利舒克(Alexander Polishchuk)携手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共同演绎贝德利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的经典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特别鸣谢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国际交流与港澳台事务中心及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指挥家金野教授为本次教学文化演出所作出的贡献。

贝德利赫·斯美塔那是19世纪民族乐派崛起的标志,更是捷克民族音乐之父。他的音乐根植于故乡波希米亚的民歌、舞曲和传说。斯美塔那年轻时,波希米亚受奥地利统治,布拉格的学校和政府机关的官方用语是德语而非捷克语。青年斯美塔那的民族认同感为1848年革命所激发,当时捷克革命者为政治自由和农奴解放而斗争。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之下,斯美塔那的音乐民族主义难以发展。直到1862年,当时奥地利在军事上的失败使政府对自由主义者有所让步,斯美塔那才得以施展抱负。

在斯美塔那五十岁时,遭受了和贝多芬一样的命运——他完全失聪了。不过他仍然坚持创作,并创作出了《我的祖国》这一留名青史的伟大作品。




本次“纪念斯美塔那诞辰200周年专场音乐会”将这一伟大作品再次搬上舞台,演出当晚,现场座无虚席,共同享受这场音乐盛宴。



由竖琴拉开交响诗第一乐章《维谢赫拉德城堡》的帷幕,轻柔美妙的旋律仿佛像人们缓缓诉说维舍拉德动人的传说。在竖琴的衬托下,大管和圆号先后诉说,使音乐更加饱满自然。紧接着弦乐加入,仿佛在观众眼前铺展开了一幅画卷,王侯们的座前,簇拥着大群雄姿英发的骑士,木管与弦乐的配合如同入城战士的脚步声与胜利的欢呼。最后,如同梦境一般,竖琴再次奏响开头的主题,昔日辉煌伟岸的城堡现如今被弃在这一片废墟之中,形成鲜明的反差感。

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是《我的祖国》中最著名的一首。在波利舒克娴熟而自然的指挥下,乐团将沃尔塔瓦河诗意、神秘而富有灵性的形象勾勒出来。小提琴和长笛分别象征着沃尔塔瓦河的两条主要流源,前者温和却急促,后者冷静而平缓,两者汇流后穿过森林向远方流去,见证着沿途的自然与人文风光。



第三首《萨尔卡》以捷克民间“莎尔卡”这一女性勇士传说为题材。这一乐章虽然是《我的祖国》中最为精短的一章,却也是情节最为丰富的一章。乐队的演奏时而温柔、时而激烈、时而悲哀、时而欢乐,以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赞扬莎尔卡的英雄气概,与《沃尔塔瓦河》形成鲜明对比。



《波希米亚的森林与草原》这首描绘夏日正午时分之美的乐曲将茂密森林的窃窃私语、庆祝收成的农民之舞、牧童内心的种种孤寂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让乐迷沉浸在纯正的波希米亚风格的波尔卡舞曲之中。

在指挥的引领下,伴随着悠扬的乐音,观众眼前仿佛浮现出波希米亚广袤平原上的旖旎风光:牛羊成群,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偶尔还伴随着小鸟清脆的叫声,尽情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欢愉。



第五乐章《塔波尔小镇》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圆号伴随着单簧管与大管,愈加坚毅的音乐线条描写出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木管组、铜管组和弦乐组共同完成了“众赞歌”的旋律,乐团以和谐的音程关系、简单而朴素的演奏方式,表达出人们对上帝虔诚的祈祷和对战争胜利的无限渴望。



最后一个乐章《布拉尼克山》,同样也是咏诵布拉尼克群山中的民族勇士。胡斯战争中,在人民为自身自由而奋力拼搏的危难时刻,布兰尼克的勇士们不畏强敌,殊死斗争。整首交响诗包含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咏诵和对拼死抗争的勇士们的深切缅怀。

在全曲结尾处,作曲家斯美塔那将第一乐章《维谢赫拉德城堡》的主题加以变化发展,与胡斯战歌主题合二为一,共同为全曲收尾。



演出结束后,现场反响热烈,纷纷流连在精湛的演绎之中。在观众连绵不绝的掌声与欢呼声中,指挥家波利舒克三次返回舞台谢幕致意。



出品|艺术实践中心

文案、排版|李一诺、杨一涵

一审|亓梦

二审| 

三审|樊小敏